1、为机械化服务的反生命教育。以西方文化体系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是一种没有温情、淡漠生命、让生命为非生命服务的教育体系。现代大学产生的知识服务于物质化、机械化的社会。
2.科学主义主导的贬值教育。科学主义主导下的人文教育科学化的结果是,服务于生活的人文学科被异化为物化、贬值、道德沦丧的物化人文学科。我们培养的学生失去了人生坐标:他们不知道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哪里,生命的价值是什么。
3、为资本服务的反人类科技教育:生命被非生命科学异化的结果是物质科技进步正在走向取代人、奴役人、排斥人的反人类技术。奴隶主是资本家和技术精英。当代人类文明正在陷入反人类科技的危机。
4、服务城市化的反乡村教育:这种危机将世界乡村文明这一人类文明之根、多元文化之根、人类与自然联系的脐带置于千千万万的人们的手中。年,陷入危机。
中国是一个农业古国,有着独特的农耕文明。农业文明是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适应农业生产和生活需要的民族制度、礼仪制度、文化教育等文化的集合。农业文明融合了自然规律、天人合一的道教文化、儒家思想、佛教思想以及各种宗教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内容和特色。主要科目包括国家管理理念、人际交往理念以及语言、戏剧、民歌等。 、习俗和各种祭祀活动等,是世界上最广泛的文化融合。
工业文明不仅破坏了中华民族农耕技术的可持续发展,也使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的宗教、习俗、艺术、文化、教育等枯萎,导致今天中国农村的空心化和破产,直到乡村逐渐消失。
因此,要响应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在现行体制内用工业文明时代的教育模式是不可能实现的。更都大学是一所没有围墙、没有门槛、没有国界、立足乡村、以自然为师、以古老农耕文明为根、面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地球村大学。不仅开设有机农业、传统文化、生态环境保护、乡村建设、乡村教育等相关专业课程,还开展乡村实践。关于农村的一切有机匠人吴向明,在耿都大学,学生有机会学习和实践,全面参与农村建设和转型升级。
其来自于
耿都大学学生学习基地
招生简章
01
学校目标
1、立足中华农耕文明,培养道德传道者、乡村文明建设先锋者。
2、面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培养具有世界文明观的有机农业经营者和管理者。
02
办学理念
1、面向农村全面发展的系统农业教育
2、以天地为师,探索有机生态农业的农业教育
3、农读双修的幸福农民教育
4、生命教育,建设以乡土文化为灵魂的诗意田园乡村
03
课程
以有机农业为基础的乡村社会可持续发展模式,以农民智慧为基础,以学生自学为基础,名师指导为辅,实行知行合一、农学双修的教育方式。和阅读。
更都大学的课程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主题:传统文化、乡村社会、乡村社区一体化的农民综合合作组织、有机农业技术体系和产业模式、生态环境保护、清洁能源、乡村建设、三农等。家长教育、内置金融、健康生活等
04
上课地点
更都学院不设置统一的学习地点。学生驻扎在全国不同村庄,全面参与乡村建设事务。老师们不定期深入乡村授课,不定期为学生提供强化学习,以及定期的线上教学。
05
学术体系与管理
1、学制:耿都大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设不同学制的班级:
①三年制中专班,招生对象为初中毕业生;
② 一年半中专班,招收高中毕业生;
③一年制大学班,招生对象为有志于参与有机农业和乡村建设的社会青年;
④本科三年制,招收愿意参与有机农业和乡村建设的年轻人;
⑤研究生课程三年制,招生对象为农业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
更都大学中专班毕业后,可获得国家颁发的中专毕业证书。其他班级完成学业后,可获得更都大学颁发的毕业证书。
毕业后,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意愿和能力选择继续深造,也可以选择到三品教育生态村项目工作(详情参见《三品教育生态村》一文)为中国农村发展作出贡献。
2、管理:在更都大学学习期间,以三亲教育生态村项目为平台,教学与实践一体化,实现了自力更生、自主管理、合作共生、自主管理的自我管理模式。耕读双修。教育就是生活,学校就是社会。
06
招生标准
本着不拘一格提拔人才的宗旨,公开招募有信仰、有理想、致力于中华乡村文明复兴、建设可持续乡村社会的有志青年。学校将通过筛选、面试、录取等流程选拔学生,了解他们的性格并评估他们的潜力。
07
学费
耿都学院旨在为中国农村发展培养后备人才。符合入学条件的学生可免收学费。
学院
更都大学的教学团队由国内一流的专家组成,拥有丰富的学习和实践资源,为学生创造学习和成长的空间。
部分教学专家
温铁军
著名“三农”专家、管理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执行院长、福建农林大学海峡乡村建设学院执行院长。
张孝德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乡村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乡村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行政学院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生态研究促进会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
朱启珍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
胡跃高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何建增
恒荣农业创始人、恒荣有机农业研究院院长、全球生态乡村技术融合中心负责人。
何慧丽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院长、教授。河南省灵宝市弘农书院院长。 2007年获得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2008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农林管理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农民组织建设研究。曾任河南省兰考县副县长、县委常委;其间,他积极推动豫东地区当代新农村建设试点。
曹善明
中国文化管理协会新农村文化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乔安妮
中国农业大学生物技术高级工程师、中国荒漠化防治基金会、中国荒漠化防治工程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锄头网首席有机专家;中国有机行者(2012)、中国有机农业年度人物(2017)
谭英
华夏三亲启蒙教育项目顾问、传统文化讲师。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媒体传播系副教授。曾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青年部记者、编辑、主持人,兼任中央电视台第七频道电视节目编导。
王小芬
中国农业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副教授。
张世霞
中国三亲启蒙教育工程总干事。中国社会科学院人类学博士。多年来在国际、国内基金会从事项目管理工作。目前,北京城市大学社会工作教研室从事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教学和研究。发起成立北京普育社会工作办公室并担任主任委员。
郑川
中国农业大学荒漠化防治中心特聘研究员,有机农业、生态环保技术集成专家、畜牧养殖专家。
张健
万若(北京)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2010年被认定为“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 2012年荣获第四届“北京市留学生创新创业特别贡献奖”; 2011年入选北京市“海聚工程”,被聘为北京市特聘专家。
映射
天津大学建筑学硕士,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中国绿色建筑研究院院长。 2010年,创办全球首个社交设计师服务平台——设计团网,创立中国梦绿色建筑创意设计大赛品牌,以大平台、小团队商圈模式组织设计师服务乡村,打造乡村设计师个人品牌体系有机匠人吴向明,引领设计集团网络12万名设计师下乡实践创意与设计,已为6省20个乡镇56个村庄提供规划设计服务。
王春华
中国梦大赛组委会副主任、中国绿色建筑研究院副院长。
严洪明
中国十大有机从业者。 1982年1月,被分配到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身边工作; 1997年底至2000年7月,在钱学森第六次工业革命思想影响下,探索有机功能食品; 2000年7月,中国第一个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在山东滨州成立; 2003年4月,北京润地五华有机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主要进行有机农业和功能食品的技术研发; 2006年5月,山东惠民润地五华有机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主要用于有机农业的种植技术和功能性食品品种的研发; 2012年,经过十多年的有机科研,瓦盛小镇品牌功能性食品量产。并进军保健食品领域。
吴向明
中国蔬菜流通协会食品安全委员会有机项目组组长。他长期工作在农业生产第一线,掌握了大量有机农业生产技术。现就职于杭州智侃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历任蔬菜技术推广站站长、雨农聚实业有限公司新大有机农场厂长、深圳市金水湾生态农场厂长、曾任惠州盛世生态农场园长、市检察官培训基地深圳农场园长、浙江益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生产总监、杭州东创科技农业顾问。
刘小平
农学家、有机农民。
张宝根
国际易学研究会会员、易经文化与信息科学研究会会员、中国传统文化与国学研究员。
沉亦轲
10年集成电路研发、理化检测、产品质量管理经验,22年知识产权法经验,25年国家及地方净水行业协会工作经验。 2013年,辞去国家商标专利局上海分局局长职务。 ,并放弃所有行业协会头衔和政府认可的专家身份,全职从事环保和公益事业。现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全国深水处理研究会理事、上海振环自然生态文明研究公益团队创始人、北京自然之友终身会员、虚拟社区自营创始人媒体、上山若水“净水科学馆”、驻地牛更部落项目负责人。
郑兵
山西省永济市普罕社区主席兼主任。
李云峰
云峰合作社创始人、董事长。经过十多年的不断研究实践,我们将种养循环的生态农业技术本土化,建立了生态产业“产学研、监督检验、营销”体系,带领农民走上了生态产业之路。生态农业循环产业体系生产。曾荣获“长春市第四届农村科技致富领军人物”、“养猪大王”、“长春市先进科普工作者”、“吉林省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等国家星火计划项目证书”。
贾海珍
幸福生活方式的实践者和传播者。乐和仙谷生态家园的守护者。
十多年来,我修习儒、释、道三教。我致力于探索儿童生命教育的和谐之道、家庭五行关系以及女性身、心、灵的健康成长。长期在山谷举办亲子、成人农耕、读书生活体验,并在体验过程中引导和解决夫妻关系。 、亲子教育和个人身心健康等问题。乐和仙姑青少年成长营已连续成功举办六年。下半生,他将致力于在生活方式上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精髓,提炼、振兴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努力打造和谐生活方式、健康食物链、生态家园环境和山谷圣人教育。系统。
贾晓明
清远居士。
中国古代建筑和民俗文化专家,明清皇家建筑和建造原理传承人,中国道教协会重大工程设计专家,传统建筑工匠世家第六代传承人。
曾参与故宫、颐和园、孔庙、恭王府、中南海、山海关、雍和宫、白云寺、东岳庙等众多重大古建筑抢救修复工程。
他赢得了许多奖项。主持设计和建造了北京市人大办公楼古建筑大屋顶,荣获国家建筑行业最高奖鲁班奖。
赵一凡
2010年,他在安徽庐江学习传统文化两年,后转入北京黄浦大学国学班深造文字学。他多次利用假期时间到当地团委组织的少儿夏令营担任辅导员,并在当地幼儿园实习任教。主要从事幼儿读经教育。自加入华夏儿童启蒙教育项目以来,他曾在浦汉社区试点的新乐庄民办学校任教。在自学过程中,他重新认识了儿童教育和乡村文化,并负责幼儿语文启蒙课程。
卢树静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专业音乐舞蹈、媒体音乐研究。曾在大学实习任教,主要从事儿童音乐教育、幼儿钢琴教育;研究生阶段在河北大学艺术学院实习任教,主要讲授学院开设的歌曲创作课程,并在导师的带领下参与创作河北省青少年校外教育研究会的音乐作品等级考试用书《少儿声乐等级考试作品集》;多次参加中国儿童启蒙教育师资培训,目前在山西永济试点新乐庄民办学校从事幼儿教育工作。
报名方式
2018年报名已结束,2019年招生信息请关注我们的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