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这个词大家并不陌生,它总是和火锅、烧烤、啤酒、生活不规律等一同出现。
痛风正逐渐成为增长率排名第四的疾病。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尿酸高的人群达1亿以上,而痛风患者则在千万人以上,或许你身边就有朋友正患有痛风或者出现痛风的先发症状,需要格外注意预防。
日前,有关痛风的两则新闻冲上了热搜。
沈阳两位小伙平时的生活饮食很不规律,爱吃火锅、烧烤,常喝碳酸饮料,熬夜已经成了生活常态。如今两人全身的很多关节都长满了石头。
51岁的杨先生很喜欢吃火锅和动物内脏等高嘌呤食物,如今已被痛风石折磨了二十余年,大如鸡蛋、小如芝麻的痛风石遍布全身。尤其是手上的关节因为痛风石的关系,逐渐变形,已变成了一双“生姜手”。
高嘌呤食物最好少吃
动物内脏
很多人都喜欢吃动物内脏,营养价值比较高,而且还有一定的滋补作用,但是动物内脏大部分都属于高嘌呤食物,吃多了也会导致体内嘌呤代谢紊乱造成尿酸过多,对于痛风患者来说,要远离动物内脏类食物。
海鲜类食物
海鲜是很多人的最爱,但是海鲜也是高嘌呤的食物,像我们常见的螃蟹带鱼,等里面的嘌呤含量就比较高,吃多了也会影响体内尿酸的正常代谢,诱发痛风。
干菌藻类食物
还需要注意的是,干菌藻类和干豆类嘌呤含量普遍高于其他食品,紫菜比贻贝肉都高,干猴头菇等菌类嘌呤较高,尽量少吃。
营养高汤、碳酸饮料
虽然说营养汤里面的营养价值比较高,但是里面的油脂和嘌呤含量也比较高,因为本身嘌呤就是溶于水的,因此对于痛风患者来说,最好不要喝滋补汤,以免尿酸飙升。另外,甜饮料往往含有大量的果糖或者果葡糖浆,会促进内源性尿酸的生成,让痛风再次找上门。
喝水不够尿酸高,痛风又伤肾
美国医学博士、国际知名研究员F.巴特曼在《水这样喝可以治病》一书中对痛风和肾结石的描述:
痛风
“随着血液里尿酸含量增多,关节周围的尿酸盐开始沉积,从而导致关节的疼痛,这种症状称为“痛风”。这是一种主要见于男性的疾病。尿酸是蛋白质代谢不充分的产物,它可能与严重脱水有关。临床经验告诉我,每天增加饮水量,直到尿液颜色完全消除,就可以避免痛风的发生。”
预防痛风除了日常生活中严格控制饮食:少吃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等)。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适当运动。还与日常饮水有一点关系。
为什么痛风与喝水有关呢?
其实痛风是人体尿酸过高所导致的骨关节病的临床表现之一,尿酸是细胞衰老分解和嘌呤代谢形成的最终产物。人体尿酸的生成有两个渠道,饮食摄入代谢生成的外源性尿酸约占20%,细胞自身代谢生成的内源性尿酸约占80%。
减少生成和促进排泄是对付尿酸的最有效方法,因此通过大量饮水稀释尿液浓度,可以有效降低尿酸盐结晶的形成,也就减少了尿酸盐结石的生成。而且尿酸的排出还需要以水为介质,主要是通过尿液排出体外,少部分则通过汗液和肠道排出,因此多喝水可以有效排出体内积存的尿酸。
据美国医学调查显示:每天喝2—4杯水的患者,其痛风发作风险下降18%;每天喝5—8杯水的患者,其痛风发作风险降低43%;每天喝8杯水以上的患者,其痛风发作风险降低48%。由此可以看出,痛风发病率跟饮水量是呈正相关的,治疗痛风需要配合多饮水。
喝对水,能降尿酸
1、每天喝水在2升以上
对于患痛风和肾结石的人,每天的喝水量不能少于2升,夏天还应该适当增加,如果运动出汗较多时必须及时增加补水;喝水时要注意少量多饮,做到在增加尿量的同时及时排尿。记得晚上临睡之前喝1杯水,也可以降低发作的可能性。
2、少喝纯水
有痛风病史的患者一定要选择天然弱碱性天然水(pH>7.3),既提高尿酸在体液中的溶解度,防止形成尿酸盐沉淀,有助体液维持平衡,让尿液可以溶解更多的尿酸,从而有效排出,同时尿路中已经结晶的固态尿酸盐也会慢慢转化为尿酸排出体外,使结石越来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