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斑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又称细菌性黑斑病或溃荡病。常发病于果树、蔬菜等农作物上,主要为害新梢、叶片及果实。
角斑病的病因及传播途径
初侵染源来自带病种苗及田间越冬的病残体和带病老叶,翌春条件适宜时容易从叶片或果实的伤口侵入,引起发病,雨水与湿度也是影响角斑病传播的最主要因素。
角斑病的发病症状
1. 病菌侵染叶片时,会出现针头大小的小黑点,后扩展为凸起的小黑斑,当病斑扩大到叶脉,受到叶脉阻隔,形成(深)褐色、病斑周围出现黄色晕圈,呈多角形,有时会出现干裂。
2. 病菌侵染枝干时,绿色的枝干会出现组织变色,然后形成黑色病斑,纵向爆裂并流出胶质。
3. 病菌侵染幼果时,会出现不规则形状的针头状黑色小点,病斑中央凹陷,边缘隆起呈现溃病状,易诱发炭疽菌、蒂腐菌的侵入。
角斑病的治疗方案
1.吡唑醚菌酯(25%)一1500倍、戊唑醇(430g/L)一3000倍
戊唑醇属三唑类杀菌剂,具有内吸、保护和治疗活性,主要通过抑制病原真菌体内甾醇的脱甲基化,导致生物膜的形成受阻而发挥杀菌活性,可用于防治果树角斑病。
2.代森锰锌(80%)一800倍、吡唑醚菌脂(25%)一2000倍
代森锰锌属于保护性杀菌剂,通过药膜附着在叶片或果实上对植物组织起到保护作用;吡唑醚菌酯可以被作物组织吸收,可杀灭已经侵染到植物组织而未发病的病菌;内外兼防,持效期长。
如何增加植株的抗病能力,降低角斑病的发病率?
、职业农民含腐殖酸水溶肥料的作用与功效:
1. 增加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改善土壤中水份、肥料、空气和温度的状况,使土壤疏松肥沃,平衡酸碱度。
2. 保障土壤中的营养物质易被吸收利用,减少氮元素的流失,固定磷元素和钾元素,提高肥料利用率。
3. 活性因子能够促进植物根系的发达,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调节新陈代谢,提高植株的抗旱和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