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国内粮食也面临很多挑战。比如增加国内粮食补贴农业专家温铁军,就容易招致西方国家提起的诉讼,因为我国加入WTO时,并没有对进口粮源设置太多的壁垒,只是有阶段性的关税配额,也就是对进口粮源完全开放。还有一个挑战就是粮食种植面积和农民种粮积极性的问题。靠近城市外围的粮食种植面积有下降的趋势,农民种粮赚不到钱,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他们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很容易给进口粮食创造可乘之机,给国内粮食安全带来隐患。
如果单纯依靠农民保障粮食安全,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
1、农户抗风险能力低。在种植农作物时,天气是影响粮食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出现异常天气时,粮食产量就无法保证。面对自然灾害,农户往往没有办法预防或应对。比如发生洪涝灾害,或者发生严重旱灾,一旦农户应对风险的投入大于产出,就可能放弃。比如发生严重旱灾,灌溉投入每亩超过2000元,那么大多数农户就会觉得不值得。如果这种自然灾害导致的粮食产量下降,完全靠农户来抵御风险,显然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2、粮食生产的投入和产出未必成正比。种植稻麦等粮食作物的投入成本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农资投入,比如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价格的波动会直接影响粮食生产的投入成本;第二方面是劳动力投入成本。如果家庭缺劳动力,那么劳动力成本的投入就会比较大。现在农村雇一个人要100元,每天找一个合适的都很难;第三是不可预见方面的投入,比如极端天气需要补种,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这个投入有不确定因素,有时候多,有时候少。
粮食安全面临哪些障碍?
1、进口粮食带来一定冲击。近年来,可以明显感受到进口粮食数量增长较快。据海关部门数据,2014年我国进口粮食10042万吨,其中粮食进口1951万吨;2020年,我国累计进口粮食14262万吨,其中大豆进口量突破1万亿吨;2021年1-6月,我国粮食进口量达8436.3万吨,同比增长43.1%。进口粮食的不断增加对国内粮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另外,国内消费者也容易产生国内粮食不足就可以扩大进口的错觉。
2、消费者其实并不关心粮食的产地。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消费者根本不知道粮食的产地,或者根本就不在乎粮食从哪里来。这种情况不利于国内粮食生产,因为在消费者眼里,只要市场上有粮食卖,生活就不会受到影响。但是我们农民就不一样了,如果消费者选择进口粮食,就意味着国内粮食消费减少,粮食价格就很难上涨,农民的种粮收入就很难提高。另一方面,如果国内消费者极力支持国产粮食,那么市场对国产粮食的需求就会增加,这必将刺激国内粮食价格上涨。
3、城市边缘区耕地被占用。对于粮食生产来说,还存在一些矛盾。比如在城市建设扩张过程中,经常会占用周边一些农田。随着城市面积的扩大,一些原有的耕地可能变成建设用地,一些农民可能转为市民。这样就会造成一些局部地区的耕地面积减少,对粮食生产也会有一些不利影响。当然,耕地转为建设用地,会换取偏远农村的其他地块。好在亩产稳步提高,一些盐碱地也可以用来种水稻,这也是一个好消息。
如何真正维护国内粮食安全?
1、多渠道拓展农民种粮收入渠道。农民作为粮食生产者,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民种粮不仅解决了自己的温饱问题,从战略上看,也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没有进口粮食,没有国内粮价的稳定,农民靠种粮获得较高的收入显然是不现实的。但如果农民种粮收入得不到保障,很多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就不会那么高了。因此,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种粮积极性问题,让农民愿意种粮,并从中获得相应的收入。
2、提高国产粮性价比农业专家温铁军,有效控制进口粮数量。一些消费者在购买粮食时,更倾向于购买进口粮,如泰国香米虽然价格高于普通国产大米,但这种进口大米更受欢迎,给国产大米带来很大压力。在控制粮食进口方面,可以采取两个措施,一是严控进口数量,这样进口粮的市场份额就会减少;二是提高国产粮性价比,在产量和质量上做文章,让消费者主动购买国产粮,这样进口粮的优势就不复存在了。
3、加大粮食节约教育宣传力度,明确粮食安全责任主体。巩固国家粮食安全,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生产者要想方设法稳定粮食生产,消费者也要养成节约粮食的习惯。举个简单的例子,一日三餐吃的食物不能浪费,要养成良好的家风。此外,粮食的储运也要控制,这一过程中的浪费是可惜的。还有一个关键点,就是要进一步明确粮食安全责任主体。比如,一旦某个因素影响到国内粮食安全,相应的责任方就要承担责任。
总之,国内粮食安全问题不能只是一句空话,应该引起重视,形成一整套制度来落实。国家要给予相应的支持政策,农民和消费者要履行各自的责任,共同努力稳定国家粮食安全。只要大家共同努力,进口粮食带来的糖衣炮弹不会对我国粮食安全造成任何影响。粮食不仅是老百姓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更是国家富强的必要条件。因此,一些专家学者应该给出相应的建议,应该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