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同行都在焦虑:今年智慧农业的发展机会会不会更难发现和把握?我想,回归我国智慧农业的现状和本质,进行根本性的反脆弱性思考,有助于我们找到正确的方向。
01
智慧农业服务于谁?采用什么模式?
我从不相信智慧农业只是一堆物联网硬件加上一块数据显示屏,而没有真正的、积累的数据去赋能产业链;也不是搭建一个本地电商软件平台,无法帮助农民顺利卖出农产品;更不是政府为了面子搞的工程智慧农业盈利,农民享受不到任何权益。
回到开头提到的现象,根本上还是供需信息不对称、产业链各环节衔接不紧密造成的。一套智慧农业产品和商业模式如果不能把产销有效结合起来,不能让农产品源头信息透明化,不能促使消费者信任和认可,不能同时满足农户、产业链、政府监管部门、消费者等多方需求,那么注定走不了多久,或者会走得很艰难。
大气候在过去几年一直致力于推动全球农业信息化发展,自主研发了包括智能硬件农研物联网基站、昆虫感知、地面感知、智能灌溉等智能昆虫分析基站等一系列产品,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农业操作系统AOS”概念,是首个将物联网设备数据应用到农产品流通溯源认证(农研溯源)的服务商。
(大气候智慧农业产业链服务闭环)
大气候的使命是“建立人与土地的数据连接”。看似简单的口号,我们却花了四年时间去验证背后的理论。主要体现在:我们服务的人、产品发展矩阵、产品价值的应用场景、商业模式的可行性,以及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02
什么样的智慧农业产品既能促进行业发展,又能帮助农业企业?
产品是智慧农业模式和服务的载体,你的产品是否够耐用?研发和维护成本是否高?能否为耕作、种植、管理、收获、销售等不同场景提供持续可靠的数据?能否为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市面上所谓的智慧农业产品太多,不实用、不能用、难用,这也是我国智慧农业脆弱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不信的话智慧农业盈利,就和大气候里的垃圾产品20条法则对比一下:
在物联网硬件产品层面,需要用电、联网、维护成本高的产品,还受到气候、地域、应用场景等制约,数据无法共享,这就意味着农户和农场主要继续支付高额费用。他们能承担得起吗?当然不能。尤其在农业成本逐年上升,利润逐年下降的情况下,农户和农场主成了此类产品的“牺牲品”,这最终与国家发展智慧农业的初衷背道而驰。
在软件产品层面,我觉得一切都应该以人性为本。比如,在田间劳作多年的农民大多只会用手机进行简单的操作和执行任务。将软件功能设置得太复杂或者只用电脑是反人性的。同时,智慧农业产品实施的目的是从种植到销售,采集农业各个环节的真实数据,让数据反哺到整个农业产业链,提高生产效率,促进产销,增加农民收入,追溯食品安全。
目前大气候的产品和服务已经覆盖全球8个国家、国内24个省份,我们正在持续践行“建立人与地的数据连接”的使命,为提供农业大数据服务而不懈努力,欢迎各位同仁与大气候进行深入交流与合作!
(注:本文为大气候创始人兼CEO易炳宏先生3月18日第四期“2020智慧农业大讲堂”演讲(上)的精彩文字摘要,完整直播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进入↓↓↓)
下次直播会更加精彩!敬请期待!
宏气候成立于2015年,致力于“建立人与地的数据连接”,是中国领先的农业大数据服务商,以物联网硬件数据感知、SaaS系统数据应用、AI数据决策、自动化设备智能执行四大核心业务,建立闭环智慧农业生态圈,为全球农户提供农业一二三产业综合解决方案。
大气候自主研发了农业眼、虫感、农业眼全景、智能灌溉系统等智能硬件,气候云AOS、农业眼APP、农业眼溯源、物联网电商平台、政府三农大数据服务平台等软件系统,以及种植模型、产量预测、病虫害预警、精准气象预警等场景的AI算法。
截至2019年12月,的业务覆盖全球8个国家、全国24个省、88个地级市,服务超过45万农民。
◆
如果你有兴趣加入或了解产品
欢迎致电
与我们一起开创农业大数据新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