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农业被视为发展循环经济的一种方式有机种植技术,具有可持续性。采用这种建设方式的农民可以使农作物按照自然生长规律生长发育,对修复自然环境也有一定的影响。它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首先,有机农业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护环境免受污染。其次,它在生物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不断调节种群的直接关系有机种植技术,可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最后,有机农业实行水旱轮作,通过增加物种多样性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根据植物病害经济学的概念和病害发生的规律,植物病害管理的核心是预防或治疗,是以保护的对象——植物群的健康为主体,而非防治的目的——消灭有害生物为目的。作者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根据有机农业的特点,提出了“抗、避、除、治”四大原则,用于有机农业病虫害的防治。
抗病品种的选育与利用。通过人工选育或嫁接等方法,培育抗病苗木。种植抗病品种的作物不易受病虫害侵害,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加强水肥管理。管理粗放,水肥不足,植物抗病能力弱;低洼地区使用水土不服的混合肥料,可能增加病害发生率。合理施肥,注意氮、磷、钾、有机肥与化肥综合使用,适当使用含硅肥。保证基肥施用充足,早期追肥,中后期观苗、观天、观田适当施肥。栽培高垄,合理密植,疏通田间。
增强作物抵抗力。通过多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诱导有机作物,使其具有抵抗力,增强其免疫力。
选择无病苗木。对于一些土传和种子传播的疾病,通过控制种子和繁殖材料可以有效防止病虫害的传播。播种前,可以使用根除性杀菌剂清园,并采取必要的监测方法,建立无病苗木基地,栽种强壮、无病的苗木。
植物检疫。顾名思义,植物检疫就是检测植物是否携带病害及其种类。有关检疫机构和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植物病虫害的入侵和蔓延,控制入侵范围的扩大和蔓延。加强植物检疫,可以防止外来病虫害的传入或内部病虫害的蔓延,在一定程度上隔离病虫害的传播。
调整作物种植时间。避开病虫害发生高峰期,调整播种期,合理规划种植制度,选择害虫与益虫同时生长的时期或在气候条件不利于害虫生长时种植有机作物,可有效减少病害造成的损失。
冬季清园时,清除、销毁病体,可减少越冬虫源。有效防止病原菌或昆虫的再次侵染,提高有机作物的发病率。
幼苗处理。种子或其他繁殖材料可以用机械处理、药物处理和热处理来处理,这些处理显然可以杀死或灭活有机作物中的病原体。
连作会导致病原菌在土壤中积累,从而导致发病率快速上升。轮作或与非寄主植物轮作可以减少土壤中的病原菌数量。
化学防治。使用正确的化学药剂,正确治疗病害,适时用药,可以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当病虫害大面积发生时,这是最有效的方法。
生物防治。通过向土壤施用有益微生物产品或生态有机肥,可以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形成抑制或减轻青枯病的生态系统。拮抗性(有益)微生物:芽孢杆菌、假单胞菌、青枯病产细菌素菌株、噬菌体等。
总之,以上四项有机农业防治措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理念,选择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坚决防止病虫害进入有机农业,实现有机农业高产优质,实现我国成为有机农业经济效益强国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