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时节,谷物逐渐变黄,进入了第三个节气——禾乃登。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的试验田里,阳光耀眼,记者将手搭在眉前中国水稻专家一览表,向远处望去。松花江的风吹拂着,掀起了一阵阵稻浪。稻浪之上,似乎“飘”着一顶草帽,对着草帽呼唤一声“马所长”,草帽下露出了一张朴实的圆脸。此人正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的副所长,马文东。
面带笑容向记者挥手致意,马文东同时将笔记本收入怀中,并小心翼翼地拨动着稻穗,朝着田埂走去。他的右脚刚刚踏上田埂,左手便顺势拔除了一株野草。
马文东在田间踏查。黑龙江日报记者 刘项 摄
记者心中不禁有些迷茫,面前这位人物看似再平凡不过,一位普通的稻农,与他所熟知的水稻专家形象相去甚远。尽管他培育出了数十个水稻新品种,荣誉也接踵而至,但在采访过程中,马文东却总是谦虚地表示,自己仅仅是一名普通的科研人员。面对这种难以深入挖掘的情况,记者决定转换策略,从多个角度出发,试图更深入地了解马文东。
“我”:出身在农家 献身为农家
1980年2月,马文东在佳木斯市桦南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中降生,彼时,他的家乡已经因水稻种植而声名远播。在求学之余,他时常协助父母从事农活,这段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了农耕的辛劳以及当地农业发展的相对缓慢。
马文东在高考中坚定地选择了东北农业大学的农学专业,并于2003年学成归来,重返故里,加盟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致力于水稻新种培育和技术推广事业。
我初入职场正值黑龙江水稻产业迅猛发展的阶段,同时也敏锐地察觉到了其中诸多问题。马文东表示,彼时我省主要产稻区尚无自产的水稻品种,大量使用的是国外品种。然而,这些品种抗病能力较弱,给水稻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风险。再者,三、四积温带的主产区虽然产量丰富,但品质不高,导致稻农在销售粮食时面临困境,优质稻谷难以卖出好价钱。
如何突破技术难关?身为年轻的水稻科研工作者,马文东致力于在专业领域寻求新的进展,他根据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和种业的发展要求,对科研的思路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整,并成功构建了以优质、多样、市场为导向的育种方案。
历经二十二载的春秋更替,马文东团队在严寒之地与酷热之域的培育实践中,成功实现了对寒地早粳优质新品种的培育创新,成功培育出龙粳47、龙粳57、龙粳1656、龙粳1718等共计45个水稻新品种,这些新品种的累计推广面积已超过四千万亩。
龙粳57这一特用糯稻品种的推广面积已超过1000万亩,这一成绩刷新了我国糯稻品种单品种种植面积的历史最高纪录。同时,龙粳1755荣获了第八届全国优良食味粳稻品评的一等奖。这一成果不仅为全省的水稻安全生产、粮食丰收和农民增收提供了坚实的科技保障,还带来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他”:给科研耐心 予推广信心
马所,快快过来瞧瞧,这里发现了一个空壳和两个宝贝!同事的声音从远处传来,打断了我和马文东的对话。我们立刻前往冷害鉴定圃,这个圃地是农业农村部寒地粳稻冷害科学观测实验站在2016年创建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寒地粳稻种质耐冷鉴定、筛选以及评价等科研活动。
我们每年都会对上万份育种材料进行筛选,力求发现那些携带着耐冷特性的品种。正如马所所言中国水稻专家一览表,这些品种就像是需要精心培育的高中生,只要耐心呵护,最终总能迎来令人惊喜的成果。水稻研究所品质研究室副主任王立楠这样表示。
马文东曾这样简明扼要地描述育种团队的工作:首先,他们致力于新品种的培育,这过程犹如习武者潜心修炼内功;其次,他们还需推广品种和技术,这则如同武林高手在江湖中闯荡,必须凭借真正的实力赢得农户和企业的信任。
稻农的喜悦源于水稻的高产量,正如徐景德所说,龙粳1624这一品种,每亩产量超过700斤,出米率高,因而收益丰厚。他,桦川县创业乡拉拉街村的稻农徐景德,向记者透露,对于他而言,百姓的田间地头便是他的办公场所,他不仅亲自示范、讲解,还协助计算收益,并引领农民增加收入。现今得益于马文东的推荐,徐景德的五万亩稻田被选为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重点专项的核心示范区,该示范区专门用于推广绿色、优质、高效的粳稻新品种示范和研究。
科研成果只有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农业、农村和农民,从而带来更多的社会效益。每年,马文东及其团队通过举办现场培训、利用微信群、电话等途径,与超过2000名农户进行种植技术的交流,并在田间进行指导200余次,他们已经成为三江平原水稻种植技术传播与培训的核心力量。
“你”:携手于小家 坚守在大家
水稻研究所的档案室内陈列着众多马文东团队所获得的荣誉物品,其中,记者偶然发现了一张黑龙江省颁发的农作物品种认证文件,在该文件的选育人员名单上,马文东及其妻子李修平的名字并列呈现。
记者经过调查发现,夫妻二人在大学时是同班同学。毕业后,李修平在佳木斯大学担任智慧农业专业的教师,在她的博士后研究期间,她与马文东共同参与了龙粳47品种的培育工作。在李修平看来,她的丈夫是一个对职业规划有着明确目标且为此不懈奋斗的人。他们共同度过的20年,是“在工作中并肩前进,在生活中相互扶持”的珍贵岁月。
“我们家上一次有他参与的家庭旅游还要追溯到10年前。”
清晨四五点钟,他的手机便开始响起信息提示音,这些信息几乎全是工作相关,他宛如一台永不停歇的马达,持续高速运转。
然而,作为同行业的伙伴,我能够深切体会,无论是狂风骤雨还是泥泞沼泽,农业科研人员始终将科学研究视为最为重要的职责,无论身处何时何地。
李修平的话语中透露出一丝不满,然而更多的是对她丈夫的体谅与支持。她说:“他的工作性质有时需要与时间赛跑。如果试验田里的育种材料不能及时收割,将会造成严重的科研损失。而且,多次迭代的研究进程也可能因此归零。”
今岁秋风再起,与往昔相较,这片稻田的香气愈发浓郁,马文东仍旧沉浸在他钟爱的劳作之中,而他的妻子则亲切地称呼他为——稻田的守护者。